人物专题是电视新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此类新闻报道中最棘手的则是对已故先进人物的报道。如何生动地讲述一个已故人物的故事,同时又要符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可视性,电视新闻记者、编导做了许多尝试。那么如何才能将此类电视片做得既好看,又充分表达作者的意图呢?小编总结以下几点经验分享给大家。
拿到采访提纲后,笔者和编导确实下了一番功夫来策划:到底要不要使用模拟再现?怎样使用?最终我们达成这样的共识:能用空镜头,写意镜头来表现的情节就坚决不用模拟再现,而在使用模拟再现时多采用特写镜头、不规则构图,特别是利用焦点的变化,通过引导观众的视觉注意力,引发其联想与思考。
比如,在拍摄邱彦文生前在办公室伏案查阅案件的场景时,采用了不规则构图,将前景中累积如山的卷宗占据画面的三分之二,且为实景,远景中的邱彦文只占画面的三分之一,为虚景。这样的效果充分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前景的大批卷宗上,给人以沉重和压迫感,突出了纪检干部的责任重大,案件的复杂。而虚拟的人物则增加了神秘感,造成观众的心理期待。
镜头中邱彦文手中几乎烧手的烟头和远景中农民兄弟焦灼的目光,再一次让观众感受到了画面所要传达的信息:善良朴实的农民多么渴望社会的公正。
电视画面中,细节的特写往往具有强大的震撼力。记得笔者报道过一条省总工会领导与农民工面对面听取意见的电视新闻,当时,在现场的一位蓬头垢面的农民工妻子向领导哭诉着遭受的不公正对待和生活的窘迫,我注意到这位农民工妻子由于紧张和激动,边哭诉边紧攥住手中的茶杯,而那双手则是沾满泥垢粗糙的手。与手中洁白的茶杯形成极大的反差,这深深打动了我,我及时地拍下了这个特写镜头。
当晚,这个镜头在这条新闻中出现时,正如我所预料的那样,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震撼。在邱彦文遗物中我们发现了两颗子弹壳和一张手写的日常生活花费账单,上面工整地写着某日所购买的生活用品,蔬菜名目及钱数。
这两颗子弹壳是邱彦文生前查办一大案时收到的恐吓信中夹带的,在拍摄时,我没有例行公事地分别拍摄,而是将子弹壳放在账单上拍摄,镜头从闪亮的子弹壳慢慢摇到账单上的一行字:黄瓜一角五分,看似无关的两个细节连接在一起,立时将邱彦文的甘于清贫与无私无畏的品格展示出来。
对逝者亲友的采访是再现人物形象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通过众多被采访者极具个人色彩的讲述,不但会让人物具有立体感,多面性,且讲述者的情感传递会让观众更加靠近人物。
由于讲述是以回忆为主要形式,是带领观众回到过去的时空里,我们就特意营造了一个虚拟的空间氛围,因陋就简,在采访地搭建了一个室内演播室,用一块反光率极低的黑绒布做背景,只给被采访者打上面光与背景光,让被采访者在一个封闭幽暗的空间里回忆,这样观众没有视觉上的搅扰,很容易进入讲述者的情感世界。
静止的空画面是指没有人物活动的纯静物画面。写意的空画面摆脱了看图识字似的肤浅,完全靠观众的审美联想来与作者达成共鸣。在邱彦文片子的结尾,我以邱彦文生前办公室为最后一个镜头。
为了营造主人公仍然活在人们心中的情感氛围,我特意在办公桌上摆了一杯冒热气的水杯和一份没有写完的报告,镜头由水杯和报告慢慢拉出宅旷的办公室,最后定格。这样处理镜头会让观众对人物的情感得到抚慰和延续,不会随着片子的结束而被迫中断,起到“此情绵绵无绝期”的效果。
人物电视片的创作是有规律可循的,不管创作者采用何种手段来表达,最终的目的,是要把创作者的情感与思想传递给观众,以求共鸣。这个目的达到了,片子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