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371-539

制作微影视摄像固定镜头的要求

固定镜头是宣传片拍摄一个镜头的过程中,摄影机机位、镜头光轴和焦距都固定不变,而被摄对象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它的核心一点就是画面所依附的框架不动。固定镜头是一种静态造型方式,它的核心就是画面所依附的框架不动,但是它又不完全等同于美术作品和摄影照片。画面中人物可以任意移动、入画出画,同一画面的光影也可以发生变化。今天,小编来跟大家聊聊宣传片拍摄固定镜头的使用技巧。

固定镜头的局限性:

1、固定画面视点单一,视域区受到画面框架的限制与运动画面多变的视点和变换的视域区相比,固定画面的画面内容被静止的框架分割,限制为单一的、半封闭的状态。显然,在一些全景式制览、搜寻式观察的情况下,固定画面不如运动画面全面、丰富和完整。

2、固定画面在一个镜头中构图难以发生很大变化,由于固定画面是在镜头锁定之后定向拍摄,画面框架内的造型元素是相对集中的、比较稳定的,除了“划入划出”画面的运动物体和可能变化的光影效果等因素之外,固定画面一个镜头中的构图元素不易出现根本性的变化,很难像运动画面那样通过构图变化来实现场景转换、视觉形象的动态蒙太奇造型等,很难出现有意识地连续构图变化和多义性信息传递。要想在固定画面实现这一愿望,往往只能借助于后期的编辑工作。

3、固定画面对运动轨迹和运动范围较大的被摄主体难以做到很好的表现,这一方面是固定画面的明显局限,同时也是运动画面的突出优势。比如,在拍摄花样滑冰时,用固定画面就很难连贯而完整地表现出运动员优美多姿的运动过程和满场滑行的运动轨迹,而通常都以推、拉、移、跟等多种运动摄像手段来紧跟翩然起舞的冰上舞蹈者。此外,在新闻事件中,如果新闻人物处于大范围运动状态,比如奔跑、乘车等情况下,用固定画面显然难以充分记录和表现人物的整个活动过程和活动过程中的表情、动作变化。

4、固定画面难以表现复杂、曲折的环境和空间,比如,拍摄上海狭窄拥挤的里弄,如仅用固定画面一般来说是很难直观形象地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的。而移摄、跟摄在表现上可能更为奏效。再比如,拍摄抗战遗迹的地道时,固定画面是很难再现出那种幽深曲折巧妙安排的效果的。当用固定画面拍摄复杂或曲折的空间时,更多地需要观众根据画面大致情况去进行想象中的补足。

5、固定画面不如运动画面那样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记录和再现一段生活流程,在现代纪实中强调生活本身流程和段落的完整、真实,用运动摄像所构成的长镜头能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人为导演和主观摆布等外界影响。以电视剧而论,过去常需演员反复重演多次,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景别拍摄同一场戏,便于后期编辑。

后来,多机拍摄的出现基本解决了这些难题。但在纪实性节目中,对生活流程进行多机拍摄尚不太现实,如若实行可能会产生过大的干扰;倘若只以固定画面来记录,容易造成生活被切割、编辑的印象。因此,目前通行的作法是揉合了固定画面和运动画面的长处,克服固定画面以局部因素相加而组成生活全貌的局限,既保留一些相对完整、流畅的生活流程和故事段落,同时也穿插大量固定画一面来传递重要信息、塑造主要人物、营造特定氛围等。

我个人觉得在影视摄像中,固定镜头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也同时也是最基础的。不信大家可以看看有哪一部电影全是用的运动镜头,我想没有吧,哪怕是动作片、激烈打斗的警匪片,都会插入大量的固定镜头。作为一个影视爱好者来说,摄像首先是学会拍摄静止的固定镜头,当然,固定镜头也有一些动作要领及要求。

一、注意捕捉动感因素,增强画面内部活力

固定画面易“死” 易“呆”,容易出现平板一块、缺乏生气的情况,因此,在拍摄固定画面时应注意捕捉活跃因素,调动动态因素,做到静中有动、动静相宜。比如说,拍摄一池春水,就可以在画面中摄入几只浮游爆戏的鸭子,涟满的运动和小鸭的运动使得“死水”“活”了起来。

此外,固定画面中人物的调动和运动,也是活跃静态画面的有效手段。比如,在拍摄麦浪翻滚的乡村丰收景象时,就可在画面中摄入牧童赶着牛群穿梭于田间小道的场景。我们知道,电视的固定画面,如果再没有了画面内部运动,单个镜头的画面就与摄影照片并无大异,很容易让观众产生看照片的感觉。我们在拍摄固定画面的时候,应该注意尽量避免“呆照”的画面效果,尽可能利用画面所能纳入的“活” 的“动”的因素让固定画面“活”起来。

二、要注意纵向空间和纵深方向上的调度和表现

固定画面如果不注意前景、后景及立体、陪体等的选择和安排,不注意纵轴方向上的人物或物体的高度,那么就容易出现画面缺乏主体感、空间感的问题。这就要求当我们选择拍摄方向。

拍摄角度和拍摄距离时,有目的、有意识地提炼纵深方向上的线、形、色等造型元素,并注意利用光、影的节奏、间隔和变化形成带有纵深感的光效和“光空间”。比如,在拍摄公路上列队行驶的车队时,我们可以利用公路的线和汽车的点采取对角线构图,让公路与画面框架形成一定的角度后,向纵深方向伸展开去。

再比如,当被采访对象不得不紧贴墙壁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果条件许可,可以加用一盏新闻灯,从斜侧方打向被采访对象,以使其投在墙壁上的身影和墙壁上的光影变化形成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感,避免出现被采访者仿佛被“贴”在白色墙壁上的难看画面。

因为固定画面排除了画面框架和背景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倘若纵深方向上的调度和表现又不充分,可以想见,这种固定画面犹如僵死的“贴片”那样,很难表现出电视画面的造型美感,难以完成在二维平面中反映三维现实的画面造型任务。因此,我们应该注意选择、提取和发掘画面纵深方向上的造型元素,以纵向维度上的造型表现来弥补水平维度和垂直维度上的不足。

三、固定画面的拍摄与组接应注意镜头内在的连贯性

之所以提出这个要求,是因为固定画面与固定画面组接时,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对镜头的要求是很高的。我们常说的画面与画面组接时的“跳”,就是初学摄像时易犯的毛病。比如说,拍摄某领导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果把两个景别变化不大、人物动作发生变化的固定画面相接,从视觉感受上来讲,会觉得接受采访的领导近于病态地“跳动”了一下,视觉上很不流畅。

这要求在拍摄时,就充分考虑到后期编辑的组接问题。像上面所说的情况,就应该拉开不同镜头的景别关系,比如,全景固定画面组接近景固定画面,中景固定画面组接特写固定画面等,观众就不会)在收视时感觉到“跳” 了。有经验的摄像师在拍摄现场工作时,都会注意多从不同角度、不同景别来拍摄一些固定画面,注意对同一被摄主体进行固定画面拍摄时,多拍一些不同机位、不同景别的镜头,这样一来,后期编辑时就比较方便了,镜头的利用率也高。

如果在拍摄固定画面时,不考虑镜头之间承上启下的连接关系,而单只从各自镜头出发去拍摄,就会给后期编辑造成诸如轴线关系不对、镜头难以组接等麻烦,有时甚至是无法补救的。因为固定画面的构图不像运动画面那样,可在运动摄像的连续过程中得到改变、调整和转换。

不同的固定画面进行组接时。只能通过各自框架内的分割开来的画面形象和承上启下的关系得到交待和说明。倘若这种内容上的联系和承上启下的关系被打乱了,就会给观众的收视带来很多障碍。

比如说,拍摄记者采访当事人的情况,先从当事人的斜侧方拍了一个中景画面,然后又越过当事人和记者的关系线,跑到镜头刚才所在轴线的另一边,拍摄了一个记者的斜侧面中景固定画面,把这两个固定画面组接,好像能够组成当事人谈话、记者倾听的现场动态。

事实上从画面效果来看,固定的画面中,刚刚出现了采访人说话的中景镜头,紧接着在同一位置又是同一朝向的记者中景镜头,就会令观众摸不着头脑,怎么采访人忽然“变成”了记者呢?类似这种“越轴”问题造成的画面混乱,是影响固定画面后期编辑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然,这里只是非常浅显地举例说明。在固定画面组接这一环节上的诸多不同情况和注意事项,需要摄像人员在实践中多思考、多总结,在一定经验的基础上,灵活地处理和恰当地表现,而不能以为拍完之后交给编辑就万事大吉了。实际上,编辑工作应该是从摄像工作就开始了的。尤其是在拍摄固定画面时,一定要充分注意到镜头间的连贯性和编辑时的合理性。

四、固定画面的构图一定要注意艺术性、可视性

现在许多搞摄像工作的人,似乎有一种偏见,那就是拿起摄像机来就想运动,拍起画面来就是推、拉、摇、移。可是一旦让他们拍一些固定画面,常常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毛病,诸如景别不清、构图不美、画面杂乱等,这表明摄像的基本功还很薄弱。

可以说,这一方面,是妨碍我们电视艺术的完善和成熟的隐患,同时,也正是改变当前摄像水平滑坡局面的突破口。固定画面拍得怎么样,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摄像者的基本素质和真正水平,它是对摄像者构图技巧、造型能力、审美趣味和艺术表现力的综合检验。

相对而言,由于运动画面的运动性、可变性,某些构图上的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掩盖,或者观众的注意被画面的外部运动所转移和分散。但固定画面就不行了,由于框架的静止和背景的相对稳定,加上观众视点的稳定,构图中不大的毛病会在观众眼中得到“放大”,可能比较突出地干扰观众的收视情绪。

因此,摄像人员只有从一上手就勤苦练,尤其是要拍好固定画面。拍美固定画面,从视觉形象的塑造、光色影调的表现、主体陪体的提炼等多个层面上加强锻炼和创作,拍摄出构图精美、景别清楚准确、画面主体突出、画面信息凝炼集中的优秀固定画面来。

五、固定画面在拍摄中有一点必须牢牢记住,那就是“稳”字当头

在正常情况下,每个镜头都应该是纹丝不动、一丝不苟,应坚决消除任何可以避免的晃动因素。即便是在拥挤、紧急等非常局面下,也应力求保持固定画面最大限度的稳定和平衡。这也就涉及到了摄像机的持机方式的问题。一般而论,固定画面都应尽量使用三角架来拍摄,以防肩扛拍摄造成的不稳定情况。

但是, 反观目前我国的许多电视节目,明显可见许多固定画面该用、能用三角架而弃之不用,使得画面晃晃悠悠。这与国外的电视工作者对三角架的精心保护和认真使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特别是在俯仰角度较大、变焦镜头推至长焦距等情况下,摄像机稍不稳定,就会在画面中反映出明显的晃动,而我们很多摄像师还在“视而不见”,用肩扛的方式继续拍摄着“静中有动” 的固定画面。

显然,这不仅是摄像机的持机方法问题,实质上反映出了摄像者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因此作为一本电视摄像工作的基础性教材,我们特别强调从认真使用三角架开始,培养敬业精神,严肃创作态度,拍摄好名副其实的固定画面。

当然,在实践工作中,可能由于环境的变化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未必都能发挥三角架的作用,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凭靠生活中的支撑物和稳定点来替代三角架,帮助我们拍好稳定的固定画面。比如说,办公室中的桌面、椅背,公路两边的护栏、长椅,出租车的顶篷,摄像师坐定之后的膝盖等,都可以成为解一时急需的有效支撑物。

此外,我们还要训练自己脱开三角架后的良好持机姿态和正确呼吸方式,以保证在不得不肩扛拍摄时,画面尽可能的稳定。总之,既然是拍摄固定画面,就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切条件,真正让自己所拍的固定画面既“固”又“定”。

400-0371-539
微信咨询